[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图文作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个人作品 > 图文作品
返回上一页

脱贫攻坚征文个人作品:《我这一年》

发文日期: 2020-08-01
这里选取一部分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里的点点滴滴,作为以后追忆的原始材料,当有一天偶尔翻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记录,回味某一时刻的片段,我想,那些走家串户的日子还会再现;那些渴望幸福、懂得感恩的言行会时不时让我感动;那些为了核查一个数据的准确率加班加点的昼夜让我难忘;同时也会深切感到工作着,劳累着,烦恼着,充实着,心情也美丽着。

这一年,转眼到了春节,站在高处,回望来路,一切存在真实地显现出本来的价值,有时,忙里偷闲,安静下来细想,这一年干的所有琐碎繁杂但又意义深远的事,光阴没虚度真好;有时,因不被理解又承受委屈而黯然伤神,可能会流泪,但,路总得走下去,生活还在继续,大河一直向前蜿蜒着,不停地向西、向西流动…..

这里选取一部分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里的点点滴滴,作为以后追忆的原始材料,当有一天偶尔翻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记录,回味某一时刻的片段,我想,那些走家串户的日子还会再现;那些渴望幸福、懂得感恩的言行会时不时让我感动;那些为了核查一个数据的准确率加班加点的昼夜让我难忘;同时也会深切感到工作着,劳累着,烦恼着,充实着,心情也美丽着。

总之,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干好份内的事,是责任也是义务,假如错过这一机会,作为一个老扶贫工作者,或许,会后悔会有遗憾,因而,趁目前尚存的一点激情,先干好眼下的活,驻足观望,总没有边经历、边完善来得精彩。

从这个意义上讲,总是提醒自己,一定要以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敬业精神干好这一不同凡响的扶贫工作,不仅要收获满满的正能量,还要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拾捡几片工作中的细枝末节,再织一张严谨的筛子,疏离一些不快,留下了一段风采,能问心无愧,也算是无愧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吧。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满足一颗既有虚荣又有被认可、被肯定的心,毕竟也是凡夫俗子,逃不过世俗的套路。

前面说过,记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细枝末节,以客观中肯的态度评价自己所做的一切,应该属于我的习惯,我承认自己善于用文字表达想法、记录生活工作,在别人看来是自找麻烦,而理性加感性的我却乐此不彼。下面就把我这一年的重点工作的浪花撷取几段,以此纪念流失的岁月年华。

【1】

首先,我明白精准扶贫档案是精准识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和成效的标志之一,因而要做一个业务上的明白人。基于此,当初分工后接受了这一任务,就清楚地意识到它的重要性,随即严格按照县上制定的贫困户和村级工作归档目录清单,开始着手对各个阶段要收集的材料做详细的计划。

大柴沟村是大河镇唯一的牧业村,与牧区的人口比起来不算多,如果单纯和其他兄弟乡场的农区相比,422户1336人也算是个大村子。用习主席提出的“精准”这个标准,同事们挨家逐户走访调查后,经过扶贫攻坚领导小组认真甄别和分析贫困原因,在自愿提出申请的贫困户中最终确定全镇108户346人(其中其他两个村里是4户11人)为建档立卡人员。为了得到最精确的数据材料,那些天几乎没有白天黑夜详细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追踪外出人员的去向,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核算他们的人均收入,汇总数据上报领导。

在农牧区,有些人和事基本不靠谱,他们时间观念比较差,信誉指数也高不到那里去,个别人说话也是信口开河,今天说在本地打零工,明天又说去了山北,留存的电话也是千呼万唤呼不应,找也找不到,干着急没办法,上午统计的数据下午就有了变更。这种现象虽算不上原则性的大是大非,但又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工作进展,每天的数据几乎都不一致,作为领导,他要根据掌握的真实材料制定方案,但是作为搞档案并统计数据的我着急又无奈。谁都知道有些事不是单凭热情和一厢情愿就能干好的,但领导只问结果不管过程,我只好随着不断翻新的情形下村入户或者打电话询问,忙得晕头转向,却无丝毫进展。

有一天主要领导估计是忍无可忍了,终于大发雷霆,说档案材料是咋搞得,快一周了连一个确切的数字都拿不出来,都是干啥吃的?

对于多年来总是任劳任怨的我,听到这样的质问不亚于万箭穿心,在一个没有他人的角落里禁不住泪如雨下,当时万念俱灰,似乎前面所有的努力都成了烟云,都有一走了之逃避这一工作的想法。但强烈的责任感还是让我冷静下来,自问: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倘若放弃也未尝不可,这个世界少了谁地球照样转,但我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我沮丧一辈子、悔恨一辈子。

仰起头,让风吹干泪水的那一刻,重新调整好心态,把别人认为枯燥乏味、避之不及的档案当作有滋有味的娱乐,边收集、整理材料,边下村入户走访,获得真实信息后自己补充编写材料。不管有多晚多累;不管是不是节假日;不管家里有多少事等着,都按时完成所有的计划,然后下发模板,通知在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后张榜公示、公告。调查无异议后,报送县扶贫办审核批复,最后指导和协助帮扶干部把将108户346人的基本情况、去向、收入、致贫原因等详细信息填入建立扶贫档案纸质版和电子版,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策”, 镇、村两级都有分类清楚,资料齐全,内容详实的纸质档案,在核查验收和有关人员查阅时,做到心中有数,随要随取,毫不含糊,至此,才有了些许宽慰。

这个工作,就像一部独幕剧,一个人总是上演着极其相似的情节。然而,自己不在故事里,只不过品味着别人的故事,感受着别人的悲喜交集;用那些无言的文字表述着活生生的人和事;用那些或喜或悲的言行,丰盈和充实每一个日出日落。

【2】

其次,我知道扶贫档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是精准扶贫攻坚的依据,因而要做一个业务上的实在人。为了确保扶贫档案的齐全完整,数次到村里,联系村领导成员,按照县、镇有关规定,督促村两委领导班子,成立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小组、做好民主评议会议记录、贫困户初选名单公示、监督电话、贫困户申请书等,同时数次叮嘱帮扶干部保存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远、近对比照片,配合党委政府领导帮助干部制定与贫困户致贫原因相适应的工作方案、计划,收集整理贫困户退出程序及扶持项目、就业培训、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表、贫困户家庭收入调查表、帮扶措施、成效情况等资料。有个别干部嫌要求过高、过细,怕麻烦。

面对此情,几乎没给他商量的余地,明确告诉他:“凡是我经手的公文、项目可研报告或其他文字材料,大到主题内容、小到标点符号,都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实实在在,请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只有把档案做实、做细,看上去让人心生愉悦才是目的。”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每一个想偷懒的人都是警示,如此一来,全镇108份户档,30余份村档都干净、整洁、齐全。想看哪一份档案,按编号随手可得,这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县上要求的目标,在一次哈密市档案局副局长带队的核查中,被认为我镇的档案都是达标的,并以此为参照,促使其他乡镇村也要如此严谨、规范。这个评价是对我辛苦劳动的褒奖,当然我也很珍惜荣誉,对每一份归档文件更加细致入微,尽可能做到实事求是、无可挑剔。

这一年,除了不折不扣使扶贫档案达到县上要求的以外,还要在一级、二级响应期间去村里维稳值班。镇、村两级选举时,和同事们到村里去入户登记选民,征求选民的意见建议,圆满选举事宜。同时,因多年与农牧民打交道,让我以特有的亲和力和沟通力,与贫困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从来没有因为语言不通,或者其他原因,怠慢过任何一个前来办事的人,为农牧民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很多不识字,写不上自己需要的材料的贫困农牧民找上来。我都爽快帮忙写好,为了完全符合对方的意愿,会耐心地读给人家听,被帮的人拿到书写清楚的材料,感激地请吃,都我被婉言谢绝,因为我非常理解不识字的难处。

据不完全统计,我帮贫困户牧民写材料以及简单的证明次数早已突破了三位数。有时,确实没时间写,心里就算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痛快,最后还是承受着心理压力和情感的折磨帮他们写。这样做的原因一是性格使然,不愿让别人失望;二是有些人的确对怎么写材料很茫然,善解人意的我,明明知道有些大一点的材料不可能举手可得,但我是那种宁可委屈自己也要为别人撑开一把红雨伞的人。上班没时间,就带回家写。家在哈密,一周回一次家或者两周才回去一次。在家里加班,惹得一家人都不高兴,还得使出浑身的解术博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如此感觉似乎永远欠家里一份情,内心很愧疚,一直想补偿这个遗憾,无奈心有余力不足。对我来讲,家其实就是驿站,如能多待几天,那也是因病或因要紧的事,无故不会请假。

总之,我就是个实在人,领导分配到哪里就干在那里,不讲条件不讲理由,工作一环套一环忙不过来的时候,会反问自己,谁叫我选择这一职业呢?既然选择了就得毫无怨言为之鞠躬尽瘁。自我安慰一番,又独自一份一份整理规范档案、编码摆放、用红色印章标注清晰,目的就是更方便查找。

其实,还原生活本身,一个人渺小的不值一提。唯有灵魂深处那份最真切的敬业精神,像萤虫微弱的光亮,执着地坚守一份信念,一份责任,一份义不容辞。

【3】

再次,我知道扶贫档案是脱贫攻坚战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因而要做业务上的细心人。曾经,我在工作群里发信息要求“所有包村包户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保存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文字、图片、视频记录(包括贫困户现状图片与脱贫后的状况),验收完最后都要进档案局,这些琐碎工作说近一点,是对眼前工作的负责,说远一点是对历史负责,因为精准扶贫档案从原来计划保存10年改为永久,意味着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个别人不屑一顾,还半挖苦半讽刺地说,你把书记要说的话都说完了。

言下之意是我没有摆正位置,说了不该说的话。根据以往对某些人的了解,我不打着书记的旗号发话他们是不会主动配合我的,那样我工作起来就特别艰难。对此,我说:书记是单位的一把手,他是统揽全局的总指挥,他把握的是大方向,作为档案管理负责人,我清楚地知道我的任务就是把自己份内的事认真做好,给领导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而已,我只是按照上级的指导意见,不折不扣把工作完成好。

这些人一看我也没有“悔改”、退让的意思,只好配合,一旦发现有错,我是毫不客气让他们返工。

说到返工,扶贫档案可以说是经过了三番五次的修改,目的是为了达到更精准。但有些人被无休止的改动惹恼了,怨声不断,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纸张,又磨损了打印、复印机。为使大家能够平心静气攻克扶贫难关,建好永久档案,审时度势的赵书记高度重视,并先后召开20多次专题会议指导档案的做法,力度之大让我深感责任重于泰山且更加勤奋,逐个对108份户档的23项内容做点评,把出现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夹在档案里,便于帮扶干部对照查看改正。

现在回头想想那时面对两千多道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背负承重的压力,超负荷地度过难以入眠的日日夜夜,禁不住潸然泪下……真的忘不了县扶贫攻坚办的孟咸志同志屡次带我们走出去学习借鉴、请进来老师讲解、组织乡镇场之间互相切磋的交流会;忘不了书记说让我严把质量关,如果出了问题要我负责;忘不了有关镇、村两级的30多份档案都是我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做。重压之下,我知道这事没有彩排,万一出了问题,我是付不起责任的。徘徊在接近奔溃的边缘,我说不出来一句话,只是默默整理材料,一门心思编辑内容、目录,把凡是与扶贫档案无关的事都不当一回事,亲戚、朋友、同学遇到红白喜事请我,都一一婉拒,只通过其他人带去一份心意。

那一段非常时期,办公室像超市,门都关不上,脑子也没一点杂念,有的只是深更半夜安静后的伏案。也许只有那些满纸堆砌的文字和完整齐全的档案材料才能说明我干了些什么。看着那些记录着扶贫攻坚过程的每一份资料,好像一天干了以前一个月的工作量,随时有人来随时查档案,计算“两不愁,三保障”的经济收入,空闲时就完善镇、村档案。

就这样,我还在工作群里动员帮扶干部们:“谁还有好的意见建议,都与我们及时沟通联系,尽量做到精益求进。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后腿,出差错,信息采集表、测算表、帮扶手册、贫困户明白卡、扶持证、帮扶计划、措施等所有涉及到的数据、逻辑关系必须一致,必须经得起推敲、督察。因为党中央号召的精准扶贫意味着脱贫扶贫攻坚战将载入史册,是中国向贫困宣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是中华民族要向全世界脱贫做出重大贡献的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河镇有幸作为这一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落后,也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拖县上的后腿,每位干部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完整、真实、详细、规范、干净、整洁地做好档案,写好手册,记录好自己在扶贫攻坚路上留下的足迹。”

推开一扇叫岁月的门,许多年华终被渐次搁浅。作为普通党员里的一分子,至始至终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说实话,我很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尽管遇到那么多不顺心不如意,但个个相互配合,尽心尽力做好扶贫脱贫攻坚中的每一个哪怕细小的环节,从入户登记到制定一户一策样样做到尽善尽美,在县、市以及自治区第三方核查验收中得以顺利通过。

总之,这一年,经历了自我挑战,也感受了攻坚克难,也承受了焦头烂额,更体会了自豪与自信。毕竟,在工作强度非常大的情况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节奏和压力,当然也有动力,尽可能做到能想到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工作,也算是享受了辛苦之后的小喜悦。

扶贫路漫漫,如果还有机会继续从事这一伟大而艰巨的脱贫攻坚工作,相信有县、镇部门的正确领导,有全镇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一定也有能力、有毅力、有动力逐步使脱贫档案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利用好、开发好档案的信息资源,会一如既往地用千倍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迎接巩固提高这一年的新挑战!

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联